在過去的二三十年中,國外學者對供應鏈成本問題給予了特別的關注。最近一次調查的結果顯示,供應鏈成本在企業(yè)的運行費用中占有很高的比重,在某些行業(yè),該比例甚至高達75%以上。但是通過有效的管理,供應鏈成本完全有可能降低到現有成本的35%左右。實際上,在管理最好的供應鏈中,其成本競爭優(yōu)勢平均比一般競爭對手高45%;從供應鏈成本占銷售收入的百分比來看,平均高出3到7個百分點。 供應鏈成本主要包括財務成本、信息系統(tǒng)建立和運行成本、制訂計劃的成本、庫存成本、物料購置成本和訂貨管理成本。其中,庫存成本是供應鏈成本的最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一般占總成本的30%以上。成本競爭是現代競爭最有效的手段之一,研究供應鏈庫存成本控制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的目的就是回顧有關供應鏈庫存成本控制的研究成果,指出其存在的不足和發(fā)展趨勢。 1、供應鏈庫存成本研究的現狀 一般認為,最早開始研究多級庫存的的學者是Clark和Scarf(1960)。他們分析了一個不考慮批量的N一級流水系統(tǒng),并證明,對于考慮貼現罰金和存儲成本的N級流水系統(tǒng),其最優(yōu)庫存控制政策是所謂的最大訂貨水平政策。此后,諸多學者從不同角度對供應鏈庫存問題進行了研究。綜合以往的研究成果,大致可以概括為以下四個方面:1、生產/庫存系統(tǒng);2、庫存/配送系統(tǒng);3、生產-庫存-配送系統(tǒng);4、庫存分配。 1.1生產/庫存系統(tǒng) 生產/庫存網絡連接著供應鏈中的生產設備和制品,該網絡可以用多級庫存問題來描述。此類多階段庫存系統(tǒng)的研究大多是將其看作為企業(yè)內部的協(xié)調問題。早期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目標的優(yōu)化。如在假設需求恒定的情況下,Crowston等人用動態(tài)規(guī)劃的方法對裝配型生產/庫存問題進行了研究;Schwartz和Schrage則采用了一種邊界條件法。在假設需求隨時間變化的情況下,Afentakis和Gavish(1986),采用的則是拉格朗日邊界條件放松法。 長期以來,此類多級庫存問題的優(yōu)化算法一直是人們研究的重點。Graves,Blackburn&Millen,Veral&Laforge,Bookbinder&Koch,Roundy等人探索了相關需求環(huán)境下產品的批量算法及其應用。 上述文獻主要集中于企業(yè)內部的生產/庫存網絡的優(yōu)化。Cottril證明,當庫存跨越企業(yè)邊界時,該網絡存在著更大的機會損失。Johnson認為,這是由于企業(yè)內部緊張的生產計劃造成的。近來,對不同企業(yè)的生產/庫存協(xié)調問題的研究也越來越多。 Lagodimos&Anderson研究了MRP下安全庫存的最優(yōu)定閃問題。結果表明:對于流水型網絡,最優(yōu)政策是將所有安全庫存置于最終存貨點,該結果與需求的隨機性、不確定性和采用的服務判別標準無關;對于擴散型網絡,最優(yōu)政策與安全庫存的總量、需求變化、提前期、配額政策和采用的服務指標存在著緊密的關系。 Zijm和Houtum分析了隨機需求下的多級生產/庫存系統(tǒng),給出了鏈成本函數的結構,并將得到的最優(yōu)初始庫存政策與MRP系統(tǒng)做了成本有效性的比較。此外,作者還得到一個有趣的結果:如果在隨即提前期下的多級訂制生產系統(tǒng)中設安全提前期,則可得與多級庫存系統(tǒng)類似的分解結構。 Chen和Zheng著重探索了隨機需求下,多級流水生產系統(tǒng)中的鏈庫存政策。他們提出了可用于計算系統(tǒng)穩(wěn)態(tài)鏈庫存水平的遞歸程序,并給出了補充和啟動成本的精確公式。研究結果既可以用于需求服從聯(lián)泊松分布時的連續(xù)檢查系統(tǒng)。 此外,Zipkin對FCFS(Frist-Come-Frist-Served)和LQ(Longest-Queue)兩種政策下多種產品的生產/庫存系統(tǒng)的績效進行了分析;多極生產/庫存系統(tǒng)中的庫存成本對各種政策參數的敏感程序受到了Classman&Tayur的關注;O-danaka等人運用仿生學原理,討論了基于JIT模式的多級生產/庫存系統(tǒng),Graman和Rogers將交貨延遲方差引入了重新訂貨的優(yōu)化模式中,以加強庫存控制;Classman&Liu研究了高服務水平下多級生產/庫存系統(tǒng)的稀缺事件模擬問題。 1.2庫存/配送系統(tǒng) 相對生產/庫存系統(tǒng)而言,學者們對配送網絡中的庫存決策研究更加深入,也更加廣泛。大部分文獻的研究對象是優(yōu)化決策結構,其基本假設是需求已知,且是穩(wěn)定的,目標是最小化訂貨成本和存儲成本。配送網絡庫存決策問題一般可表述是一個帶有能力約束的復雜數學規(guī)劃問題,以前的研究工作主要是針對其中的某一部分尋求解決的方法。例如,有些學者研究了一種產品、一個配送中心、多名顧客的情況;有些學者則在相同的條件下,探討了多種產品的問題。除此之外,該領域內其它方面的問題也受到了廣泛的關注。例如物流的影響;價格折扣,滿足率的優(yōu)化算法;中間商庫存系統(tǒng);損失銷售的影響;替代商品;小訂貨批量的影響。 在眾多的庫存/配送問題的研究中,一個倉庫、多家零售商的情況受到了特別關注。Axaster和Zhang分析了聯(lián)合補充政策對多級庫存控制的影響。他們假設倉庫采用常規(guī)的點庫存批量訂貨政策,同質的零售商采用聯(lián)合補充政策,即當所有零售商庫存狀態(tài)小于某一聯(lián)合訂貨點時,庫存狀態(tài)最小的零售商發(fā)出訂貨通知。結果表明,該政策的成本較高,因而只能應用于某種特殊的情況。 Dekker等人討論了"數量分割準則"對庫存成本的影響。所謂"數量分割準則"是指大量訂貨由倉庫來滿足,銷量訂貨則由最近的零售商來滿足,"數量分割"的目的上確定訂貨量是大還是小。分析結果表明,該準則可導致存儲成本的大幅降低。 在需求過程服從不同的聯(lián)合泊松分布情況下,Axaster等人提出了一種估計優(yōu)化算法。該方法用等價泊松需求來替代實際需求,但均值與標準偏差的比值與實際分布保持一致,最后再將求得的解轉換到原來的問題中。對于分散化的多級庫存問題中,Anderson等人提供了一個系統(tǒng)的協(xié)調程序,該程序把零售商感知到的隨機提前期用正確的平均值來替代,倉庫決策對零售商的影響用邊際成本增量相對于期望提前期的變化來表示,有關零售商成本的信息被作為倉庫的短期成本。結果表明,基于該信息的協(xié)調程序可用來尋找近似最優(yōu)解。 Chew&Johnson設計了一個估計方法,用于預測補充政策下一個倉庫/多個同質零售商系統(tǒng)的服務水平。顧客訂貨的間隔時間假設服從獨立、一致的Erlang分布,零售商的服務水平是兩類事件的凹組合:一種是零售商訂貨時,倉庫有存貨;另一種是倉庫缺貨。研究結果表明:當倉庫的訂貨數量增加時,該模型比其它探索式模式要好。 1.3、生產-庫存-配送系統(tǒng) 生產-庫存-配送系統(tǒng)是上述兩種系統(tǒng)的綜合,相對生產/庫存系統(tǒng)和庫存/配送系統(tǒng)而言,生產-庫存-配送系統(tǒng)要復雜得多,因而研究文獻也相對較少。 Williams介紹了七種探索型方法,用以計劃裝配型供應鏈的生產/配送操作,目標是確定成本最低的生產方式和/或產品配送計劃,以滿足用戶對最終產品的需求。其中,總成本包括平均存儲成本和固定成本(訂貨成本、啟動成本)。此后,Williams又運用動態(tài)規(guī)劃的算法確定供應鏈內每個節(jié)點的生產/配送批量。作者假設生產過程是一個裝配過程,目標是每個周期的平均成本最小。其中,平均成本是網絡中每個節(jié)點上的加工成本和存儲成本的函數。 Cohen&Lee為供應鏈的每個節(jié)點建立了物料需求政策模型。他們共建立四個子模型,每個模型的目標都是成本最小化: (1)、物料控制子模型:已知提前期、滿足率、物料清單、成本信息和生產需求,確定物料訂購數量、再訂貨區(qū)間以及估計供應鏈中所有節(jié)點的響應時間; (2)、生產控制子模型:已知物料響應時間,確定生產批量和每種產品的提前期; (3)、產成品庫存子模型;已知成本信息、滿足率目標、生產提前期和需求信息,確定經濟訂貨批量和每種產品的數量; (4)、配送:已知運輸時間要求、需求信息、成本信息、網絡信息和目標滿足率,確定每個配送中心的庫存訂貨政策。 此外,Lee&Billington結合Hewlett-Packard公司的例子,分析了分散化供應鏈的物料管理及其成本優(yōu)化;Van Houtum等人探討了隨機多級系統(tǒng)的物料協(xié)調問題。 1. 4庫存分配問題 庫存分配是配送系統(tǒng)中引人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由于一個配送中心通常要向多個零售商配送商品,因而如何在各個零售商之間、配送中心與零售商之間分配庫存是值得探討的一個問題。 Eppen&Schrage引入了所謂的"公平份額分配"準則。該分配政策保證了最終庫存(零售商庫存)具有相同的卸貨概率。此后,Federgruen和Zipkin又對該模型進行了拓展。Federgruen對以往的研究成果做了綜述,指出其共同特點是確定分配政策的目標是使存儲成本和缺貨成本最小。Federgruen指出,只要存儲成本和缺貨罰金是一致的,就會產生相同的缺貨概率。 De Kok在考慮目標滿足率的條件下,將Eppen&Schrage的研究推廣到一般情況,使其能夠計算倉庫不保持存貨的二級系統(tǒng)的最大訂貨水平;在此基礎,De Kok等人又分析了允許倉庫持有庫存的情況,并引入了GAS配比的概念。Verrijdt和De Kok指出,如果只允許最終庫存點持有存貨,De Kok等人的研究成果可以推廣到任意擴散型的N級系統(tǒng)。此外,Van derHeijden提出了CAS配比政策的一般形式-配比政策,綜合上述研究成果,提出了配送系統(tǒng)中所有節(jié)點均允許持庫存的分配政策。Graves運用虛擬分配的概念,分析了中央倉庫和零售商安全庫存的關系。 2、當前研究的特點及存在的不足 綜合上述分析可以發(fā)現,當前對供應鏈存成本控制的研究存在著如下的特點和不足: 2.1隨著人們對供應鏈認識的提高,對供應鏈庫存成本的研究逐步由簡單向復雜、由分散化供應鏈向集成化供應鏈發(fā)展,越來越重視供應鏈成員企業(yè)的協(xié)調與合作。但這部分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只是對各個階段,只是對各個階段的庫存成本進行了優(yōu)化,并未給出整條供應鏈的最優(yōu)庫存成本。 2.2未能充分考慮到信息對供應鏈庫存、訂貨政策、庫存政策、顧客需求等均成為公共信息,由此確定的供應鏈最優(yōu)庫存成本低得多。隨著因特網飛速發(fā)展和電子數據交換的引入,信息共享將逐步變?yōu)閷崿F。因而,將信息融入庫存成本建模勢在必行。 2.3模型對現實做了過多的抽象,忽視不確定性對庫存成本的影響。供應鏈的不確定性主要來自三個方面:供應商、制造商和顧客需求。只有盡可能周全地考慮各種不確定性的影響,建立的模型才能達到現實庫存成本的最優(yōu)。 2.4對顧客服務水平的定義不充分。幾乎所有的庫存成本模型得都以"顧客訂貨的平均滿足率"作為衡量顧客戶服務質量的標準,而訂貨的響應時間、平均缺貨次數和缺貨時間等更重要的標準卻被忽略了。此外,建模時有少有學者考慮到供應鏈的柔性問題。 2.5未能將JIT、供應鏈延遲等技術有效地融合到供應鏈庫存成本控制模型中。流程重構過程,實施得好,它本身就可帶來一系列利益。